李健聰/雙重邊緣的大馬農業

落實農業政策與措施考驗政府制訂方向且有效施政的能力。我國雖然每年撥付大量撥款與開銷予農業部,同時也設立專司輔導黃梨產業的黃梨局。但是,無論在研究、協調、促進外銷與自動化都跟不上時代的腳步。這個體制的停滯與倒退,不止讓農民感受不到政府輔導的有效到位與實質受益,也徒讓發生糧食危機時,部長們搶了不會帶來質變的鏡頭。如此年復一年,終淪為空喊及「冷氣房」專家!


【文/李健聰】

隨著全球通貨膨脹越演越烈,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原物料飆漲,過去冷眼旁觀農業政策的政府,在我國雞肉及蔬菜價格陸續高漲之時,打鐵趁熱高談我國農業產業。首相依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 Yaakob)甚至倡議推動大規模種植玉蜀黍計劃,以減少依賴進口,殊為奇觀。

依據《經濟學人》發佈的二〇二一年全球糧食安全指數,馬來西亞僅排名第三十九,遠遜於排名第十五的新加坡及第二十四的卡達。上述兩者都是相對缺乏天然資源的國家。我國脆弱的糧食政策,加上如今的高通膨與食物短缺可能造成我國的排名繼續下滑,進而造成食物價格更容易受到世界糧食供應影響。

許多研究從土地政策、技術、設備與資金、入口准證措施倒置、錯誤補貼、中間人與供應鏈等方面做宏觀的分析與闡述。歸根究底,我國農業是受到雙重邊緣化的。自一九八〇年代開始,我國的經濟獨尊工業,農業也以經濟作物為主,落實農業衰敗政策。時至今日,我國有810萬公頃的農業地。其中,種植油棕的土地高達590萬公頃,種植橡膠的土地則為110萬公頃,而種植蔬菜及水果的土地僅占5.5%,即45萬公頃。

(來源: Sosialis)

錯失農業轉型契機

我相信,實際種植蔬菜及水果的土地比上述數字更少。令人惋惜的是,我國多次與農業轉型擦身而過。五十年前,我國的農業遠勝泰國及越南。然而,今日泰國的農業無論在品質、多元化作物、研發與出口,皆遠遠超越我國。二〇二〇年,我國自泰國入口的米麥、乳製品、蔬菜、水果、肉類等高達22億8000萬令吉。越南自從經濟改革開放後,其農業也突飛猛進,至今依然是世界的主要稻米出口國。我國雖然擁有悠久的稻米種植歷史與遼闊的土地,但在二〇二〇年,我國自越南進口的稻米亦高達2億3921萬令吉。此外,以黃梨為例,我國在一九六〇至一九七〇年代曾經是世界上三個主要黃梨生產國之一,柔佛境內甚至有以黃梨命名的城鎮——北干那那(Pekan Nanas,馬來語為「黃梨鎮」),其地位僅次於哥斯大黎加和菲律賓。如今,我國已被其他國家取代。二〇一三年,哥斯大黎加、巴西、菲律賓、泰國、印尼、印度、奈及利亞、中國、墨西哥和哥倫比亞是黃梨的前十大生產國,提供全球約70.5%的產量。

微觀而言,我國公共機構對於推動農業轉型的缺席亦為農業停滯與倒退的原因。筆者從農業政策、獎勵與措施,以「用戶為中心之政策制訂」(User-centered Policymaking)的角度闡述,而所謂的用戶即農民。二〇一五年,我國種植黃梨的面積高達1萬847公頃,類似的種植規模則是台灣的1萬460公頃。但是,兩地的土地運用效率、科技與生產力不同,結果我國的產量只有台灣六成。台灣產量達41萬6300公噸,我國卻僅27萬2570公噸。

(來源: 台灣農委會/中華新聞雲)

黃梨局頻交白卷

在政策方面,兩地早期的黃梨種植情況都是以「加工為主,鮮食為副」。然而,台灣農委會意識到鮮食果比加工更具價值,其黃梨技術服務團致力轉型為「鮮食為主,加工為副」,並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走向果品高級化的方向。與台灣不同,我國有獨立的單位,黃梨局(Lembaga Perindustrian Nanas Malaysia)專司黃梨由生產到出口的一切事務。但是,我國過去數十年在新苗培育上交出白卷,最近大力推廣種植的MD2高級鮮食黃梨,也是源自夏威夷的品種,而非自行培育而成。反觀,自一九八六年起,台灣園藝實驗所育成的鮮食品種,其栽培面積業已經從一九八〇年代的18%增長至二〇〇〇年代的80%。

此外,農民各有產量壓力,各區亦互不相通,政府也在當中扮演重要的協調角色。在台灣,農民經農委會輔導將各地的產期區隔開來,黃梨幾乎可全年供應,並且不會造成生產過量與過度競爭的問題。例如,高屏地區的主產期調整為三月至四月、台南嘉義地區調整為五月至六月、彰化南投地區調整為七月至八月。可惜,我國在這方面也交了白卷。

台灣也把黃梨定調為重點外銷水果,在展銷、培訓與補貼上不遺餘力,並且通過培訓、示範與土地規劃來落實自動化與機械化,以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與老年化、雇工困難與工資提高等不利於生產力的問題,降低生產成本及提高經營效率。以上種種輔助措施,我國也沒有太多的方向指引與進展。

綜上觀之,落實農業政策與措施考驗政府制訂方向且有效施政的能力。我國雖然每年撥付大量撥款與開銷予農業部,同時也設立專司輔導黃梨產業的黃梨局。但是,無論在研究、協調、促進外銷與自動化都跟不上時代的腳步。這個體制的停滯與倒退,不止讓農民感受不到政府輔導的有效到位與實質受益,也徒讓發生糧食危機時,部長們搶了不會帶來質變的鏡頭。如此年復一年,終淪為空喊及「冷氣房」專家!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