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合马中建交50周年,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和马中科技促进会,联手区域策略研究所(CROSS),于2024年10月31日在吉隆坡举办马中科技产业创新合作发展论坛,两国政府官员、使馆、学者、媒体代表和行业领导等超过100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合作的发展潜能。

马中科技产业创新合作发展论坛是促进马中两国在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的重要平台。通过鼓励对话与合作,论坛旨在为两国共同发展与技术进步提供支持,推动在全球舞台上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亚非处负责人李志强先生率领多家由中国企业组成的代表团来大马出席了会议。这些公司专业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先进领域,共同探索两国合作、创新和知识交流的新途径。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赵向东科技参赞也到场支持。

在开幕式上,CROSS主席兼马中科技促进会会长李健聪强调了加强马中两国合作以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他指出:“像这场论坛这样的平台,对于将潜力转化为有利于产业和经济的实际成果至关重要。通过促进技术和经验的共享,以及加入金砖国家的倡议,我们可以共享技术进步,强化合作关系,从而有助于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

李志强说:“今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暨“中马友好年”,两国自建交以来,在多个领域保持了紧密的合作。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中国与马来西亚作为亚洲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都高度重视科技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李志强也逐一介绍他所率领的代表团公司,包括人工智能、医疗保健和数字制造领域,并希望在此次活动中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能够推进双方的共同目标,并为两国带来有意义的成果。

马来西亚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政治秘书黄思敏表示,马中合作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合作潜力,除了推动增长和重塑产业,还将创造高质量的就业机会。“马来西亚和中国可以携手引领应对全球挑战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在医疗健康、环境永续发展,还是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我们的共同努力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惠及两国人民,并为全球社会做出贡献。”

马来西亚数码经济机构(MDEC)主席赛依布拉欣指出,2024年,马来西亚被评为亚洲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中首屈一指的投资目的地。“当前马来西亚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投资,这种增长涵盖制造业、数字技术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显示出马来西亚在亚太区域的独特优势。展望未来,随着马来西亚即将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我们期待通过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数字科技和高科技创新领域的协作,从而增强经济韧性,并在区域经济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

马来西亚生物经济发展机构主席拿督李文材医生表示,马来西亚是亚洲第二个制定国家生物技术政策的国家,仅此于中国,彰显了我们在生物经济领域的前瞻性承诺。“在科学、工艺和革新部的支持下,以及《国家生物技术政策2.0》(NBP 2.0)的指导下,生物经济发展公司致力于整合马来西亚的生物资源和相关活动,以推动经济增长、社会福祉和可持续发展。

大马微电子系统有限公司(MIMOS)技术开发与解决方案高级经理 Suhairi Mohmad 讨论了前沿技术趋势和马中在科技,尤其是半导体行业的合作机会,以及推动马来西亚科技发展的战略举措。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资源与平台处项目主管高颖表示,国际杰青计划(TYSP)自2013年启动以来,旨在促进科技领域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作为中国科技部发起的项目,TYSP不仅推动了人文交流,还通过联合培养青年科技领袖,加强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能力建设。

TYSP不仅为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青年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科研机会,更为他们配备了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与先进的研究条件,促进了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化。

中国代表团企业宣介会:
- “智谱AI加速通往AGI之路”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俊泽分享该公司如何推动人工通用智能的创新,并展望了需要高度人工智能定制化的行业应用。


- “意言科技企业级 AI Agent 平台”
上海意言科技有限公司刘煜晨介绍了Tyrion.ai的企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决策自动化,提高运营效率。

- “人工智能与中医药发展实践”
中预生命(上海)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宫宇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传统中医疗法,利用数字工具改进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 “制造业效率提升解决方案”
上海祥承新产品部总经理陈欢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驱动的制造解决方案,强调通过优化流程提高生产率,并指出马来西亚制造业的潜在应用。

- “搅拌技术在发酵、生物反应器设计中的应用”
上海高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刘强分享了高效发酵的先进生物反应器设计,重点介绍了生物技术的创新,这些创新可以加强制药和生物工程实践,与马来西亚的生物经济目标相关。

在中国企业宣介期间,嘉宾也积极提问,深入了解中国的前沿技术。

此外,李文材医生也测试了中预生命公司推出的智能中医可穿戴设备,该设备集成了全面健康检测设备。这种微型移动可穿戴技术体现了中医的诊断方法,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监测,并支持临床研究。






